永噩长夜小说 > 1980:从报名参军开始 > 第364章 再等一年
  “回来?我跟秀云有啥地方没做好?”王延光下意识问道。

  “不是这回事,我跟你妈都不是不分是非的人,你跟秀云还有引弟跟世超,对我们啥都好,一点儿都没话说,就是......就是我在王家寨住了一辈子,现在年纪也大了,实在是不喜欢住外面。”

  说着说着,王箱如的话也变得流畅起来,“县城肯定好,买啥东西都方便,就是一天到晚也没几个人说话,也没事情干,实在是闲得慌啊。”

  “不是有人陪你打长牌么?院子里还能种菜?”

  “哪些人能跟你箱旺叔、箱盛叔比?看着说话也和气,就是感觉隔了一层,人家还是没把我们当成自己人。”胡月莲也有类似的感触。

  “你也莫担心我们两个的身体,我们也晓得你现在有钱了,有啥不舒服的就去县里看医生,坐班车又花不了多少时间,那些司机现在都认得我们哩。”

  “我们也不干啥重活,就把门口这两块地种好,隔段时间也能给你们送点新鲜洋芋、新鲜蔬菜,再养几只鸡、两头猪,又能费多大功夫?还真的能把人累坏了?”

  “我们现在还能干活,你让我们天天闲着难受哩。”

  “那是闲着,不是还有安安、宁宁么?你们每天照顾他俩也挺辛苦的吧?”王延光也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就是舍不得放他们离开。

  一提到孙子、孙女,老两口又犹豫了,“现在有秀芝帮忙带娃,明年就该上幼儿园了,也不用我们照顾,要是想他们了,随时坐车也能上去。”

  连孩子都无法说服他俩,看来他俩是真想回家了。

  王延光想起了自己要退休的时候,俩孩子也是让他跟白秀云住在西安,反正有房子,在一起小区也好照顾,但是他和白秀云还是坚持要回丰阳县。

  因为在这里待了一辈子,到处都是熟悉的人,吃饭啥的也更合口味,在这里远比西安舒服,爹妈应该也是一样的想法吧。

  “那行,你们要是想回,那就回来吧,不过最好等安安、宁宁上幼儿园之后,他俩现在白天还要人照看哩。”王延光便退了一步。

  反正现在还在盖房,房子盖好了还得装修晾晒,稍微慢点,就得下半年再入住了,既然要拖几个月,那还不如拖长一点儿,或许他们将来改主意了呢?

  “那肯定的么,我们总不能让秀云不干正经事,天天在家带娃吧?他俩估计也不习惯王家寨这边,那就等明年他俩上幼儿园了,我跟你妈就回来。”

  说着胡月莲就有些想孩子了,“也不知道他俩现在睡了没有。”

  “爹,妈,其实你们也不用天天在这边盯着,延武办事靠谱着哩,让他在这儿管事就行了,你们隔几天过来看下,剩下的时间就留在县城吧。”

  “你妈明天跟你回去吧,我在这儿看着,给自家盖房哩,不留个人也不合适,好多事情,延武也不好做主。”王箱如依旧坚持,他不走,胡月莲自然也不会走。

  “我过阵儿要在小南山待一段时间,工地上事情也不多,忙完就回来看着,晚上就在箱盛叔家睡觉,你待几天就先回县里吧。”王延光这么说,他俩才动了心思。

  其实主要还是俩孩子的功劳,这才一天时间,他俩就开始念叨了,等再过几天,不用说就会急着去看孩子。

  这样也挺好的,将来新房子盖好了,他俩也不会一年到头就窝在村里,地里的活忙完了,有时间的时候也会来县城看看。

  学校放了寒假暑假,再把孩子送回来,他俩老在城里待着也没意思,来看看王家寨的山山水水,再多认识些差不多大小的孩子,这样的童年远比只知道在院子里、街道上玩好多了。

  第二天,王延武就指挥工人对照图纸开始挖地基,在工地这两年,他也学会了不少东西,起码现在能看得懂比较基础的图纸了。

  这栋房子的图纸是王延光自己画的,他上辈子干了几十年工程,现在又拿到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本科文凭,画一套简单的住宅图纸没有半点问题。

  他没有像其他有钱的村里人一样,非要盖个两层小楼出来,家里多个楼梯终究要多几分风险,爹妈年纪也大了,万一摔着怎么办?

  索性就请王箱旺帮忙,把宅基地划得更大了些,就盖一层,规划了四间卧室,一间堂屋,一间厨房,一间书房,还有一间喝茶打牌的房间,这样家里来了客人也有地方招待。

  现在他们用两间卧室就够了,等将来安安、宁宁长大了,肯定也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剩余的两间正好给他们用。

  等上了小学,寒假、暑假回来的时候,还有间书房可以写作业、复习功课。

  农村的房子都大,不比日后成立的单元楼,卧室只能摆得下一张床,一间起码得二十平,光这几间就得一百五六十平。

  再加上杂物间、工具间,王延光这套房子光室内面积就超过了二百平。

  房子不光大,还根据现在已有的条件,做了不少改进,现在丰阳县的其他村子,就算有钱盖小楼,也会把厕所放到外面。

  一来是习惯的问题,二来那些卫浴用品和管道也不好搞。

  王延光则给每间卧室都配了一个卫生间,面积还挺大的,既能上厕所,也能洗澡,就是现在热水器还不好搞,暂时只能自己烧水洗澡。

  只能先留下加装的空间,等将来再装上。

  至于家具,有些王延光给了图纸,让村里的木匠帮忙打,还有些则打算从外面买,现在自己就有卡车,也不怕出去拉麻烦。

  忙活了一个来月,地基已经全部打好,连下面的主管道也安装好了,为了买这些东西,王延光还花了不少力气,最后杨建武帮忙,从西安弄了套给他捎回来。

  地面上的建筑也初见雏形,接下来只要继续按照图纸施工就行。

  这时候,老丈人家的房子也开建了。 1980:从报名参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