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霁,青城山游仙宫。
宋婉玄黑色的道袍在未化的残雪映衬下,更显肃穆。
她目光平静地扫过陶然轩前神色各异的人群,宋婉不再多言,转身便走。
三十六名入选者强压着激动,默默跟上,脚步踏在湿润的青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他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前方那道玄黑背影,心中充满了对前路的憧憬与一丝敬畏。
而那些落选者,则垂头丧气,三三两两地走向位于偏院的账房。
沿途,他们看到先前被遣散的杂役们,正背着行囊,说说笑笑地下山,与他们此刻沉重的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账房处,负责发放薪俸的人,动作麻利地将一叠叠钞票递出。
接过那相当于寻常人数月收入的厚实薪俸,落选者们脸上却无多少喜色,反而更觉沉重。
这钱财,仿佛成了他们与仙缘擦肩而过的证明,拿在手中,滚烫而刺痛。
有人忍不住回头,望向那云雾缭绕的山巅,眼中满是不甘与悔恨。
若当时心再静一分,怨念再少一丝,是否结局便会不同?然而世间从无后悔药,他们只能带着这份遗憾与了悟,步履蹒跚地踏上归途,身影逐渐消失在蜿蜒的山道尽头。
通过考核的三十六人看着那些落选者领取薪俸后黯然离去的身影,心中无不五味杂陈。
这群人虽是实修的真道士,平日打坐吐纳,服气导引,比常人更显精神矍铄,但也仅止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层次。
对于传说中的呼风唤雨、捉鬼通神,大多以为只是典籍中的夸大之词,或是祖师们的精神境界象征。
可今日,齐宫主隔空传音,春风化雪,逆转寒暑,更是精准点出各人心念瑕疵……这等手段,已然超出了他们理解的范畴,将“修行真实不虚”这六个字,狠狠地凿刻进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一位名叫张清源的年轻道士,用力攥紧他拳头,身旁的李守一,则显得沉稳许多,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默默回想着自己在大雪中诵念《定心经》的情形,庆幸自己守住了心神。
也有人后怕不已,如赵志敬,他中途曾因实在耐不住寒冷,偷偷回房加了件棉衣,此刻想来,若是心思再浮动几分,恐怕此刻也已在下山的队伍中了。
众人心思浮动间,目光却不约而同地投向了站在前方的雷云升老道。
与其他人的激动震撼相比,这位暂代道首显得平静许多,只是那平静之下,似乎涌动着一股更深沉、更炽热的情绪。
雷云升的人生阅历极其丰富,本身已是受箓境的真修,又与青羊宫主交情匪浅,对于修行界的奇人异事听闻颇多,心性早已磨砺得澄净通透。
然而,此刻他古井无波的心湖,却也因方才那缕春风,泛起了滔天波澜!
那春风拂过他身躯时,他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温暖而精纯的生机之力,并非仅仅驱散了寒气,更是丝丝缕缕地渗入了他那已然开始衰败枯竭的经脉气血之中!
就像久旱的田地逢遇甘霖,他那原本如同将熄炭火般的气血,竟被这股外力引得重新旺盛了一丝,虽然微弱,但那种枯木逢春般的悸动,对于感知敏锐的他而言,不啻于惊雷炸响!
他早年耗费整整十年光阴,孤身一人,凭借一双脚板走遍全国山河。
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遭遇过猛兽,陷入过绝境,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十年,不仅是地理上的跋涉,更是心灵上的苦旅。
正是在这极致贴近自然、与天地对话的过程中,他那颗被尘世遗弃、却又在自然中获得安宁的心,竟自行领悟出了一套粗浅的炼气法门!
这份悟性,若放在名门大派,足以被惊为天人,倾力培养。
奈何造化弄人,他修行起步太晚,犹如日暮时分才找到登山的路径,又没有正经的法脉师承指点,仅凭自行摸索,能达到受箓中期便已是极限。
此后,便只能一日日眼睁睁看着修为停滞,气血随着年岁无情衰败,如同夕阳西下,光芒渐敛。
他本已认命,认为此乃天命,倒也坦然,只求在这青城山中得一清静,了此残生。
可如今,这一缕春风,竟让他那已然认命的心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却无比灼热的希望之火。
重续大道,窥见更高风景的希望!
他不禁回想起数月前,青羊宫主动身前往港城前,特意来他那破旧小道观拜访的情景。
老友对坐,清茶一盏。
青羊宫主看着他日渐衰朽的气象,叹息道:“云升兄,你这一身根骨悟性,困守于此,实在可惜。
青城山游仙宫新立,那位齐云宫主,非常人也。
749局对其敬若上宾,手段莫测。
我观其气象,或非此界池中之物。你不如去投奔,或许……那里有你的造化。”
当时,雷云升只以为老友是给他寻一个安稳的养老之所,免得他孤苦终老。
他感念这份情谊,便应了下来,心中却并未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没想到,青羊宫主口中的“造化”,并非虚言安慰,竟是如此真实不虚的一线生机!
“走吧,随我去见宫主。”宋婉的声音将众人从纷杂的思绪中拉回。
众人精神一振,连忙收敛心神,紧随宋婉。
他们穿过熟悉的游仙宫三清大殿,来到殿后一道平时禁止通行的院墙月洞门前。
踏入此门,景象豁然一变,一座更为古朴、气势却愈发幽深的小观出现在眼前,门楣之上,以某种蕴含道韵的笔法镌刻着三个大字,五脏观。
“五脏观?”众人心中皆是一愣,这名字听起来颇为奇特,与寻常道观供奉三清、四御等尊神大相径庭。
但此刻无人敢出声询问,只是将这份好奇压在心底,默默跟随。
宋婉引着他们,并未进入五脏观,而是沿着观旁一条被积雪覆盖、却显然常有人行走的上山小径,蜿蜒向上。
山路静谧,只闻脚步声。
行至距离山顶平台约十丈之处,宋婉停下了脚步,不再前行。
众人也随之驻足,抬头向上望去。
道起五脏观:我在九十年代当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