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道起五脏观:我在九十年代当天师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暮霭苍茫,自知,自胜
  青城山的清晨,总在薄雾与钟声中苏醒。

  宋婉手持那柄与人等高的竹扫帚,立于山门处的第一级石阶前。

  晨霭如纱,浸润着山间草木,也沾湿了她的玄黑道袍边缘。

  她微微垂眸,深吸一口清冽沁凉的空气,便开始了一日的功课。

  竹帚摩擦着粗粝的石面,发出“沙——沙——”的声响,缓慢而稳定,不似劳作,更似一种独特的禅唱。

  她摒弃了言语,双眼便成了最敏锐的感知工具。

  她看着被扫帚拂开的枯叶,露水在叶脉上短暂停留,随即滚落,渗入石缝;看着石阶上历经风雨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看着偶尔匆忙路过的蚂蚁,扛着比自身大数倍的食物残渣,坚定地沿着石缝的轨迹移动。

  她的心,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渐渐沉静下来。

  初时那些纷扰的杂念,关于修为、关于名分、关于他人目光,如同被扫去的落叶,不再盘踞心头。

  她只是扫着,一级,又一级。

  身体的动作与山间的韵律趋于同步,呼吸随着扫帚的起落而变得绵长。

  早晚课时,她随众道士步入殿内,寻一个僻静的蒲团跪坐。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神像沉静的面容。

  当众人齐声诵念《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时,她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扫阶时看到的景象,山涧溪流,无论途经乱石还是坦途,总是汩汩向前,不滞于物。

  心若似水,扰之则浊,静之则清。

  她先前种种比较、怯懦,不正是“欲”在牵扰“心”,使得“神”不能自清么?

  诵到《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时,她想起雷云升那日困住山田的“落地生根”之剑,剑气如藤蔓缠绕,看似柔弱,却蕴含无限生机与坚韧,这正是水的另一种形态,不争一时之锋,而克刚强于无形。

  她以往追求剑招的迅疾爆裂,是“金”是“火”,锐利无匹,却失之绵长。

  原来,道法自然,五行轮转,并无绝对的高下,关键在于是否契合本心,顺应时势。

  当她听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时,心中豁然开朗。

  师尊齐云的评点,雷云升的谦逊,自己之前的退缩,皆因未能真正“自知”。

  比较他人,是外求;认清自己,才是内省。

  扫去石阶之尘易,拂去心镜之尘难。这日日清扫,何尝不是一种“自胜”的过程?战胜那个在意虚名、畏惧责任的旧我。

  这些感悟,并非顿悟,而是在扫阶、诵经的日常中,如涓涓细流,一点点浸润她的心田,化为她独有的理解。

  她的道,不再仅仅是青城山传承的《五行惊雷剑》,更开始融入她对这片山、这些石阶、这些经文的切身感悟,带上了宋婉鲜明的印记,于静默中内观,于劳作中证道。

  这一日,暮色来得格外早。

  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将天光压得晦暗。

  当宋婉清扫完最后一节通往游仙宫大门平台广场的石阶时,天地已是一片昏沉。

  她直起身,将扫帚轻轻靠在石栏旁,迈步踏上宽阔的平台广场。

  放眼望去,游仙宫的殿宇楼阁在昏黄的暮色中静静伫立,黑瓦白墙的轮廓愈发分明,如同墨笔勾勒。

  殿脊的吻兽沉默望天,檐角的风铃在渐起的晚风中发出零星而清越的撞击声,更衬得四周空寂。

  广场上的青石板被暮色染成深靛,白日里鼎盛的香火气息早已散去,只余下一种冷冽的、混合着松柏与古老木料特有的清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整个宫观笼罩在一片宁静祥和、清幽出尘的氛围之中。

  她转向一侧的悬崖。视野豁然开朗,群山层叠,如墨如黛,向天际绵延而去。

  冬日的植被疏朗,露出山石本身的嶙峋筋骨。

  远处的峰峦在暮霭中显得模糊而遥远,与灰蒙蒙的天空融为一体,透着一股辽阔苍茫的意味。

  深谷之中,雾气开始汇聚,如同无声的潮汐,缓慢涌动。

  宋婉立于崖边,眺望着这壮阔而又带着一丝荒寒的景色,心中没来由地生出一股猛烈的悸动。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触,仿佛眼前的天地苍茫,与她内心积攒多日的感悟产生了某种深层次的共鸣。

  “呜!”

  寒冷的晚风此刻骤然加大了力道,毫无阻隔地掠过山崖,吹得她宽大的道袍紧紧贴在身上,猎猎作响,如旗幡招展。

  一头乌黑青丝也被狂风拂乱,在脑后飞扬舞动。

  正巧,就在此时!

  “铛!”

  游仙宫内的晚钟被敲响了。

  钟声浑厚、悠长,初起时沉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撼人心魄。

  随即,声波层层扩散,穿透暮色,越过山峦,在空旷的峡谷间反复回荡、交织。

  一声未尽,一声又起,连绵不绝,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涤荡着尘世的喧嚣,也叩击着宋婉的心扉。

  在这风声与钟声的交响中,宋婉只觉得脑海中“轰”的一声轻鸣,并非巨响,却如冰河开裂。

  一股清凉之气,不知从何而生,自尾闾沿脊柱迅猛上冲,过夹脊,透玉枕,直贯头顶天灵百会穴!

  刹那间,此前那些片段式的、零散的感悟,如同受到无形力量的牵引,纷纷从记忆深处浮现,不再是孤立的念头,而是化作一道道闪烁着微光的溪流,急速奔涌、汇聚!

  它们相互碰撞,又彼此融合,剔除驳杂,留下精粹。

  一种更为整体、更为深刻、圆融贯通的明悟,在她心中轰然成型:

  道在日用,扫阶即是修行,担水无非妙道。修行并非远离尘嚣,而是蕴含在每一瞬的专注与平常心里。

  将这石阶扫净,便是将心地的尘埃拂去。

  言语有时是屏障,静默方是深入的桥梁。

  这一个月的不语,非是惩罚,而是恩赐,让她得以真正向内观照,听见山语,听懂经文,听清自心。

  承认自身的不足与局限,并非怯懦,而是强大的开始,自知。

  真正的勇猛,不在于胜过他人,而在于不断超越昨日的自我,自胜。

  雷师弟的长处是他的,我的道路是我的,如山中林木,各依本性,共参天光。

  她的气息,她的节奏,她的感悟,已与青城山的呼吸悄然同步。山不再是外物,而是她延伸的躯体,是她道心的映照。

  这融合后的感悟,清澈、磅礴,带着冬日山泉般的凛冽与纯粹,洗涤着她的神魂。

  她感觉自身的真炁以前所未有的顺畅方式在经脉中奔腾流转,小腹微微发热,一种无形的壁垒在内部力量的冲击下悄然破碎。

  她并未运功,但周身气息却不由自主地开始攀升、凝练,变得更加精纯、厚重。

  受箓中期的那道关卡,在这水到渠成的顿悟中,无声无息地迈了过去。

  …… 道起五脏观:我在九十年代当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