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甚大!”李逸尘语气陡然加重。
“殿下试想,一旦纳资代役形成制度,并逐步推广,会发生什么?”
“第一,朝廷获得了一笔稳定的、额外的货币收入!”
“这笔钱,可以用来做很多以前想做而没钱做的事情。比如,扩大雇佣的范围,逐渐减少征发的比例。此为化徭为银之利。”
“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
李逸尘目光如炬。
“它开始将劳动力,从国家的依附民,逐渐转变为市面的自由工!”
“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方向一旦确立,意义非凡。”
“对那些寒门庶族、手工业者而言,他们可以用钱买回自己的时间!”
“他们可以更专注于提升技艺、经营产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的上升通道,因为时间的解放,而被拓宽了!”
“而对那些世家豪强而言,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李逸尘嘴角露出一丝弧度。
“他们再难以利用徭役征发的权力,去变相役使依附于他们的农户,或者借此打压那些试图独立的寒门精英。”
“因为朝廷提供了纳资代役这个合法渠道,百姓多了一个选择。世家对地方人力资源的隐形控制力,被削弱了!”
“更重要的是,”
李逸尘抛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构想。
“随着代役银的积累和雇佣制度的成熟,朝廷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工筑司’或‘河渠司’,培养一支属于朝廷的、专业的工程队伍!”
“他们精通技艺,效率远超临时征发的农夫。朝廷对大型工程的控制力,反而增强了,不再需要过度依赖地方豪强的协助。”
“此策若行,看似只是徭役征收方式的微调,实则是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力资源控制权,为寒门庶族松绑,并为最终以货币化和专业化取代强制性劳役打下根基的一步暗棋!”
李承乾听得心潮澎湃,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隐藏在现行制度之下,可以悄然改变力量对比,最终撬动整个格局的路径!
“那……变奴为工又作何解?”
他迫不及待地追问,感觉李逸尘的谋划绝不止于此。
“殿下,变奴为工是化徭为银的延伸和升华,更是关乎国本强弱的要害所在!”
李逸尘目光灼灼。
“而要真正理解其精髓,殿下,您必须看清一股从未被庙堂诸公真正重视过的力量——工匠之力,百工之能!”
李逸尘稍顿,整理思绪。
“殿下,这一切变革,皆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找准发力之处。世家门阀为何能绵延数百年而不倒?”
“其根基在于两点:一为垄断土地,控制最主要的产出。”
“二为垄断知识,把控仕途与话语。农户依附于其土地,学子求索于其藏书,故而其势大难撼。”
“然而,”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
“世间还有一股力量,是世家难以完全垄断,甚至其自身发展亦需依赖于此的,那便是工匠之技,百工之巧。”
“这股力量,若能善加引导、培育、解放,便可成为殿下,成为大唐,绕开世家掣肘,直接获取实打实力量的新源头。”
李承乾眉头微蹙,显然对“工匠之力”能达到如此高度尚存疑虑。
“工匠之技,或为军国利器之补充,焉能与土地、士人相提并论,竟成撼动世家之基?”
“殿下,此念差矣!”
李逸尘断然否定,随即开始层层拆解。
“请容臣为殿下剖析其究竟。”
“我们先论土地与农户。”李逸尘道。
“自井田制崩坏,至本朝行均田,土地始终是天下财富之本。农户耕于土地,产出粟麦丝麻,供养天下。然则,土地之产出,有其极限。”
他引述事实。
“前汉晁错曾言,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我朝风调雨顺,精耕细作,一亩上田,岁收粟米也不过一石半至两石。”
“此乃天地生养之律,纵有神农再世,亦难使一亩之地产出十石之粮。农户之力,尽于此矣。”
“而世家大族,凭借其政治特权与经济实力,兼并土地,收纳佃户。”
“他们控制着这有限的、看得见的产出。朝廷赋税、百官俸禄、军队粮饷,大半出于此。”
“故而,谁控制了土地和依附于土地的农户,谁就掌控了国家的命脉之一。”
“此乃世家力量之基石,亦是其最为警惕、严防他人触及之领域。殿下欲在此领域与之争锋,难如撼山。”
李承乾缓缓点头,这一点他深有体会,山东之行,所见田亩纠纷、佃户艰辛,皆与此相关。
“我们再论商贾。”李逸尘继续道。
“商贾流通货物,调剂有无,其利甚厚。太史公在《货殖列传》中亦不讳言其能。如猗顿以盐起,郭纵以铁冶,皆与王者埒富。商业之力,聚财之速,确非农耕能及,其上限似乎更高。”
“然则,”他语气一转,带着冷峻的洞察。
“商贾积累巨万之后,其欲何为?殿下可曾细思?”
不待李承乾回答,他便自问自答。
“彼等所求,非止财货。乃是以财求田,成为地主,以财结官,谋求庇护,最终,必是培养子弟,读书科举,跻身士林!”
“为何?因唯有成为‘士’,掌握知识权与话语权,方能保其家业长久,方能真正获得与世家大族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成为新的世家!”
他举出近例。
“殿下可观如今长安、洛阳之富商巨贾,谁人不广置田宅?谁人不竭力与官宦往来?谁人不延请名师,督促子弟苦读诗书,以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前隋时,江南富商,如沈氏、张氏,其子弟入仕者不乏其人,渐与旧士族联姻通好。”
“本朝虽重门第,然科举渐开,此路并未断绝。故而,商贾之力,其发展之极,往往不是瓦解世家,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世家,或与旧世家合流。”
“他们本身,就可能成为殿下未来需要面对的、新的士族力量。”
李承乾悚然一惊,他从未将商贾的终极归宿想得如此透彻。
经李逸尘一点,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其跃迁之途,竟如此清晰。
“现在,我们来看工匠,看百工之技。”
李逸尘的声音平稳而有力。
“工匠之力,与前两者截然不同。”
“其一,其产出提升,近乎无限。”李逸尘指出关键。
“土地产出受限于地力、天时,有其天花板。而工匠改进技艺,提升效率,其带来的增益,可能十倍、百倍于前!”
“殿下可知前汉赵过创代田法,又造耧车,使耕种效率倍增,一岁之收,可过常田一斛以上。”
“此乃农具之利,实为工匠之功!再如前代改进纺机,一人一日所纺之纱,可比旧法多出数倍。此等增益,岂是单纯依靠扩大田亩、增加农夫所能企及?”
“其二,其力量源头,难于被世家彻底垄断。”
李逸尘深入剖析。
“知识典籍,可藏于秘阁,良田万顷,可圈于高墙。”
“然工匠之巧思,技艺之诀窍,虽亦可秘而不宣,但其根本在于‘用’,在于‘流传’。”
“一件新式犁铧,一旦造出,用于田间,其形制、其效用,便难以完全隐藏。”
“一名优秀工匠,其手艺或许独到,但其培养学徒,技艺传承,本身就是一个扩散的过程。”
“世家或可笼络部分顶尖匠人,却绝难像垄断经史子集那样,垄断天下所有技艺的源头与流通。”
他进一步阐述。
“更关键者,技艺需要交流、需要碰撞、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闭门造车,技艺必僵化落后。”
“故而,工匠阶层,从其本性而言,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是其与固守知识壁垒的士族、固守土地疆界的豪强,最根本的不同。”
“其三,其成果普惠,能降天下运行之成本,而其自身却难成新世家。”
李逸尘抛出最核心的论断。
“殿下试想,若有匠人改良了水车,使灌溉效率大增,受益者是天下农户,是朝廷粮赋。”
“若有匠人改进了织机,使布帛产量提升,受益者是天下百姓,是国库税收。”
“若有匠人精炼了钢铁,使兵器更利、农具更坚,受益者是全军将士,是黎民耕夫。”
“此等贡献,于国于民,功莫大焉。然则,这造水车、改织机、精炼钢铁的工匠,他们能因此就成为如崔、卢、王、谢那样的世家大族吗?”
李承乾想了想,回答道:“几乎不可能。”
李逸尘微微点头,继续解释道。
“其一,其技艺成果,一旦推广,便成天下之公器,难以被其家族长期独占暴利。”
“其二,工匠之社会地位,受千年‘重道轻器’观念所限,难以骤然跃升到与经学传家的士族比肩。”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匠技艺的价值实现,往往需要依赖……商贾之力。”
他勾勒出了完整的链条。
“工匠造出利器,需由商贾贩卖至四方,方能广惠天下,其利亦由工匠与商贾共分。”
“而如前所述,商贾求富之后,志在成为士族。故而,工匠阶层,其创造的巨大价值,在流动过程中,被商贾分润,其社会地位的上限,又被士族观念所压制。”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妙的结果。工匠阶层能创造出颠覆性的力量,极大地提升国力,降低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
“但其自身,却很难利用这股力量,形成如世家门阀那般稳固的、世袭的、能与皇权长期博弈的政治势力。”
李承乾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之前许多模糊的想法瞬间被照亮、串联起来!
他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在殿内缓缓踱步,消化着这石破天惊的论析。
土地有极限,易被控。
商业求蜕变,终成士。
唯有工匠之技,能突破极限,普惠天下,而其创造者却难成气候,其力量最终汇聚的方向……
是提升整个国家的实力,是强化朝廷的掌控!
“所以……所以先生力主‘化徭为银’,‘变奴为工’,其深意并不仅在恤民、不在与世家争一时之人力……”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的明悟。
“更在于……在于为这股‘工匠之力’的勃发,扫清障碍,奠定根基!”
“殿下圣明!”李逸尘重重颔首。
“正是如此!强制性、无差别的徭役,将大量潜在的优秀匠人束缚在土地上,或消耗在低效的苦役中,扼杀了他们钻研、改进、传承技艺的时间和可能。”
“化徭为银,允许他们以资代役,便是给他们腾出时间,去精进技艺,去创造更多价值!”
“而变奴为工,将部分苦役转为雇佣,不仅是改善役夫处境,更是朝廷在主动培育一支专业的、高效的工匠和工程力量。”
“这支力量,直接听命于朝廷,依靠技艺和效率立足,而非依附于任何世家豪强!”
“他们打造更坚固的城池,开辟更便捷的道路,兴修更有效的水利,锻造更精良的军械……这一切,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增强朝廷的物力,夯实殿下的根基!”
李逸尘最终总结道,语气沉凝而充满力量。
“殿下,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化徭为银、变奴为工这类策略,悄然改变制度的土壤,将束缚工匠力量的枷锁一环环解开。”
“同时,借西州开发等契机,大力鼓励技艺创新,奖掖能工巧匠,让这股力量开始萌芽、生长。”
“待到此力茁壮,它所带来的,将是农耕产出因新式农具而倍增,是商业流通因交通改善而愈发繁荣,是军事实力因器械精良而更加强大,是朝廷掌控四方因工程能力提升而更加牢固。”
“而这一切的最终受益者,是大唐,是天下黎庶。至于那些依靠垄断旧资源而存在的世家大族,在这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新生力量面前,其相对优势,必将逐渐削弱。”
李承乾停下脚步,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李逸尘,脸上再无半分疑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
“听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学生……知道该如何做了。顺势明诏,潜研数据,西州试工……学生定会步步为营,将此策推行下去。”
“这工匠之力,百工之兴,便从这‘化徭为银’、‘变奴为工’始,为我大唐,奠定万世不易之新基!”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