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55章 此计……是否太过凶险?
  东宫声望日隆,太子李承乾虽足疾未愈,却在李逸尘的辅佐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沉稳与见识。

  无论是西州开发的稳步推进,还是对朝政日渐深入的参与,都让原本倾斜的储位天平,悄然回正。

  这一变化,如同毒刺,深深扎入了魏王李泰的心头。

  魏王府,芙蓉苑凉殿。

  虽置有冰鉴,丝丝寒气却驱不散李泰眉宇间的阴鸷与燥热。

  他肥胖的身躯深陷在紫檀木坐榻里,手中捏着一份刚刚送来的密报,上面详细罗列了太子近日采取的举措,条理清晰,成效初显。

  “砰!”

  李泰猛地将密报拍在案几上,震得杯盏乱响。

  他胸口剧烈起伏,胖脸上肥肉颤动,一双小眼睛里燃烧着嫉妒与愤怒的火焰。

  “好!好一个李承乾!”他从牙缝里挤出声音,带着浓重的鼻息。

  “装模作样,收买人心!”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下首坐着的一直沉默不语的杜楚客身上。

  “你都看到了?”李泰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利。

  “那跛子如今声势日涨,再这般下去,满朝文武只怕真要忘了谁才是父皇最宠爱的儿子!谁才该是大唐未来的君主!”

  他越说越气,抓起案上的玉镇纸就想砸下,但终究顾及这是御赐之物,硬生生忍住。

  “本王绝不能坐视!绝不能!”

  他低吼道,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野兽。

  “必须给他致命一击!要快,要狠,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殿内一片沉寂,只有李泰粗重的喘息声。

  杜楚客明白,太子近期行事谨慎,抓不到明显错处,若贸然攻击,反而容易引火烧身。

  他缓缓抬起眼皮,闪过一丝冷光。

  “殿下,息怒。太子如今羽翼渐丰,寻常弹劾已难动其根本。若欲行致命一击,需寻其七寸,一击毙命。”

  李泰目光凝聚,死死盯住杜楚客。

  “七寸?他的七寸在何处?先生,你有何良策,速速道来!本王已等不了了!”

  杜楚客迎接着李泰急切而凶狠的目光,缓缓道:“殿下可还记得,太子前番赈灾山东事宜?”

  “自然记得!他在山东沽名钓誉,收揽了些许人心!”

  “不止是收揽人心。”

  杜楚客的声音压低,带着一种蛊惑般的阴冷。

  “山东之地,世家林立,民风彪悍,更是……前朝与隐太子旧势力盘根错节之处。”

  他刻意在“隐太子”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李泰瞳孔骤然一缩,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

  “你是说……”

  杜楚客眼中厉色一闪而逝。

  “殿下,我们可以从此处着手。联络山东世家,最好是……能捏造一些太子在山东时,与当地豪强、乃至……与前朝余孽或隐太子旧部暗中往来,图谋不轨的证据!”

  空气瞬间凝重。

  李泰的脸色变幻不定,杜楚客的话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接捅向了他内心最深处那个疯狂而又诱人的念头。

  构陷太子谋反!

  这是最狠毒,也是最有效的计策。

  一旦成功,莫说太子之位,李承乾的性命都难保。

  但……这也是最危险的。

  他深吸了几口气,试图压下狂跳的心脏,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先生……此计……是否太过凶险?谋逆大罪,非同小可。”

  “若无确凿实证,便是诬告储君,其罪……当诛九族。父皇圣明,岂是那么容易蒙蔽的?万一……万一被父皇识破……”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恐惧已经说明了一切。

  李世民的猜忌与冷酷,他们这些儿子和近臣体会最深。

  玄武门之事虽已过去多年,但那血淋淋的教训,始终是悬在所有皇子头顶的一柄利剑。

  杜楚客似乎早已料到李泰的犹豫,他脸上没有任何意外之色,反而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冷笑。

  “殿下所虑,自有道理。此计确如悬崖行走,一步踏错,万劫不复。故而,我们需行此计,却又要让此计……与我们毫无干系。”

  李泰精神一振,急忙追问。

  “哦?有何万全之法?既能成事,又不至引火烧身?”

  杜楚客微微前倾身体,声音压得更低。

  “殿下,臣手下……尚能联系到一些当年隐太子身边的旧人。这些人,对今上心怀怨怼,隐匿民间多年,其身份、其动机,若由他们出面,去说服山东某些对朝廷政策不满、或与太子已有龃龉的世家,共同构陷太子,岂不是顺理成章?”

  李泰眼中精光爆闪,呼吸再次急促起来。

  利用隐太子余孽!

  这确实是一步妙棋,也是一步险棋!

  这些人对父皇恨之入骨,若有机会构陷父皇立的太子,他们定然乐意为之。

  而且由他们出面,一旦事发,线索指向的也是前朝余孽报复,或者山东世家与隐太子旧部勾结,很难直接追查到魏王府头上!

  “可是……”李泰仍有疑虑。

  “山东世家亦非蠢人,岂会轻易相信那些丧家之犬,并跟着他们行此灭族之事?空口白牙,如何取信?”

  杜楚客嘴角那抹冷笑更深了,带着一种掌握一切的笃定。

  “仅凭旧怨,自然不够。但若我们许之以重利呢?”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拿到了……太子赖以敛财、并意图借此收买天下人心的……制盐新法的完整秘方!”

  李泰猛地瞪大了眼睛,几乎要从坐榻上弹起来。

  “制盐新法?!你……你拿到了?”

  东宫凭借那神奇的新法制出的雪白精盐,如今已在权贵圈中小范围流传,其品质远超官盐,利润之大,可想而知。

  若真能得此秘法,无异于得到一座金山!

  这对任何世家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杜楚客缓缓摇头,神色平静。

  “臣并未拿到。”

  李泰一愣,随即泄气:“那……”

  “但他们不需要知道我们没拿到。”

  杜楚客打断他,语气冰冷。

  “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相信我们拿到了。事成之后,太子倒台,东宫势力土崩瓦解,到那时,谁还能追究这秘方是真是假?”

  “即便他们事后发现受骗,木已成舟,太子已废,他们难道还敢声张自己参与了构陷储君之事吗?”

  “更何况,届时殿下您大权在握,许他们些别的利益,安抚便是。若有不识抬举的……哼。”

  一番话,将阴谋诡计的精髓阐述得淋漓尽致。

  虚虚实实,借力打力,驱虎吞狼,最后还能过河拆桥。

  李泰沉默了。

  他靠在榻背上,闭上眼睛,胸膛起伏,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杜楚客不再言语,他知道,此刻需要魏王自己做出决断。

  这是赌上身家性命的豪赌,成则一步登天,败则死无葬身之地。

  时间一点点过去,李泰的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脑海中闪过父皇严厉的目光,闪过李承乾近日那令他不安的沉稳,闪过李冶那怯懦却同样拥有继承权的身影,更闪过那至高无上、象征着天下权柄的龙椅……

  终于,他猛地睁开双眼,那双小眼睛里所有的犹豫和恐惧都被一种破釜沉舟的狠厉所取代。

  他坐直身体,脸上肥肉绷紧,看向杜楚客,从喉咙深处发出一个低沉而决绝的声音。

  “好!”

  他顿了顿,目光如刀,紧紧盯着杜楚客。

  “此事,由你亲自去办!调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联络那些隐太子旧部,许以重利,诱以权势,务必说服他们,并借他们之手,撬动山东世家!所有环节,必须单线联系,绝不可留下任何指向本王的痕迹!”

  他的语气越来越重,带着一种近乎狰狞的严肃。

  “记住!此事不管成与不成,都是滔天之祸!无论如何,父皇必定追查到底。一旦泄露半分,届时……你我,乃至整个魏王府,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杜楚客站起身,深深一揖到底,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殿下放心!属下明白其中利害!必当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所有经手之人,皆会用其软肋牢牢控制,即便万一事败,也绝无可能牵扯到殿下身上!”

  “去吧。”

  李泰挥了挥手,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重新瘫回坐榻中,闭上了眼睛。

  “本王,等你的消息。”

  杜楚客再拜,而后转身,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凉殿。

  殿内,李泰独自一人,良久,才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混合着恐惧与兴奋的叹息。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此刻他的心态已经严重失衡,如果不赌上一把,李承乾即位,他照样死无葬身之地。

  ……

  几乎就在魏王府密谋着这桩足以掀起朝堂巨浪的毒计之时,大唐的朝堂之上,李世民颁布了一道震动天下的诏书。

  常朝之上,待寻常政务议论已毕,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并未如常宣布散朝。

  他目光沉静地扫过丹陛下的文武百官,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追忆往事的沉痛。

  “朕,近日追思往事,常怀怆然。”

  只此一句,便让满朝寂然,众臣皆知皇帝将有重大宣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事……”

  李世民直接提及了这个敏感的禁忌。

  “兄弟阋墙,祸起萧墙,实乃人伦惨剧,朕心至今深以为痛。”

  殿内落针可闻,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皆垂首敛目,心中波澜暗涌。

  “然,时势所迫,非朕本愿。彼时,建成、元吉,屡构嫌隙,意在图朕。”

  “朕为社稷计,不得已而为之。”

  李世民语气沉痛中带着辩护的坚定,旋即话锋一转。

  “然,建成、元吉,终究是朕之手足,高祖皇帝之子。其过往,亦曾有功于国。其罪在其身,其名……不应长此污损。”

  在百官惊愕与复杂的目光中,李世民沉声宣诏,其内容并非简单的追封王爵,而是更具深意。

  “追赠故息王、隐太子建成为皇太子。复故海陵剌王元吉为巢王。其昔日僚属,凡无大恶者,皆可赦宥,量才叙用。其子孙,宜予抚恤,承袭爵秩。”

  这道诏书的核心,在于恢复李建成“皇太子”的身份名誉。

  这不再是简单的施恩或追封,而是官方层面为其正名,承认他曾经的法统地位,试图从礼法和舆论上,为那段血腥的历史做一个了结。

  它既是李世民对自身即位合法性的一种追认式弥补,展现其掌控大局后的自信与“宽仁”,意在缓和皇室内部潜在的历史怨怼,安抚可能残存的隐太子旧部人心。

  更深层次,也未尝不是对当下所有皇子的一种无声警示——皇权之争的残酷,朕亲身经历,血流盈庭,尔等当引以为戒,恪守本分。

  ……

  诏书迅速传抄,颁行天下。

  东宫,显德殿侧厢。

  李逸尘手持那份抄录的诏书,默默览阅。

  窗外烈日灼灼,映在他平静无波的脸庞上。

  他心中了然。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李世民于贞观十六年下诏恢复李建成的皇太子名号,这是贞观后期对武德旧事进行官方定调、缓和内部矛盾的关键一步。

  然而在原本的历史中,此举对当时已因足疾、失宠及压力而心态失衡的李承乾,刺激不小,仿佛是在提醒他父皇手上沾着伯叔的鲜血。

  也暗示着储君之位并非绝对安稳,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与逆反心理,某种程度上催化了他后续的疯狂。

  但在此刻,在这个因他介入而悄然改变的时间线里,这道为李建成恢复名誉的诏书,其意味似乎有所不同。

  太子李承乾近来心志渐稳,专注于实务,对皇帝的权谋与决断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道诏书或许反而能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皇权斗争的残酷底线,以及皇帝那掌控一切、既能挥刀立威也能施恩正名的权威,促使他更加谨慎。

  那根可能引燃太子内心毁灭倾向的导火索,其药芯似乎被抽换了大半。

  “历史的惯性依然在,但走向……或许已不同。”

  李逸尘片刻思考后,开始处理器了自己的事务,而且明天就是休沐日了。

  彼时李逸尘也需要回家做一些准备。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