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60章 足以抗衡世家门阀的新兴政治力量。
  直视着李承乾因焦虑而微微泛红的眼睛。

  “殿下想要让寒门读书,让读书的种子遍布天下,让圣贤之道不再被高门大姓所垄断。”

  “要实现这个抱负,眼前应对朝廷信用危机固然紧要,但更需布局未来。”

  “而眼下这一步,正是通往那个未来的最关键一环,既可解当下燃眉之急,更能为殿下奠定百世不易之基。”

  李承乾身体前倾,他被李逸尘话语中那份罕见的郑重所吸引。

  布局未来的说法他听懂了,但具体如何布局,这“最关键一环”究竟指向何处,他心中仍感模糊。

  “先生之意,学生明白,要未雨绸缪。然则,这布局未来,具体所指为何?掌控工部,鼓励匠作,提升农产,这些固然是务实之策,可与孤未来欲广开教化、泽被寒门的志向,关联究竟在何处?”

  “还请先生明示。”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显露出他内心的困惑与迫切。

  李逸尘没有立刻回答,他稍作沉吟,仿佛在组织最恰当的语言,以适应这个时代太子的理解范畴。

  “殿下,”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沉稳。

  “臣此前曾与殿下论及阶级。世家门阀为一阶级,寒门庶族为一阶级,而数量最为庞大的农户、工匠、商贾,亦各自有其阶级之实。”

  “殿下欲成非常之功,则必须明确,您要成为,或者说,您必须依靠哪一个阶级的力量,并成为其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

  李承乾瞳孔微缩,下意识地反驳。

  “学生乃储君,未来天子,自当代表天下万民,岂能偏袒某一阶级?当海纳百川,调和鼎鼐才是。”

  这是他自幼接受的帝王教育,君王乃天下共主,超然于各方利益之上。

  李逸尘微微摇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殿下,理想固然如此,然现实却非这般。陛下雄才大略,威加海内,看似超然,然其施政,是更倚重关陇勋贵,还是山东士族?是更顾及世家利益,还是小民疾苦?”

  “其政策倾向,自有其倚重之根基。殿下若只想做一个守成之君,自然可以维持现状,在各势力间权衡。”

  “但殿下若想实现您所说的‘让读书种子遍布天下’,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则必然需要一股坚实、且与殿下目标一致的力量作为支撑。”

  “这股力量,绝非现有的世家门阀,也非全然是尚未成势的寒门书生。”

  李承乾沉默了。

  他并非不懂政治现实的残酷,只是从未有人如此赤裸、如此系统地将这“代表谁”的问题摆在他面前。

  他内心挣扎着,一方面觉得李逸尘所言触及了权力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对“偏袒”某一阶级感到本能的不安。

  “先生……为何必须是某一阶级?学生为何不能代表所有阶级?若能令天下均衡发展,岂不更好?”

  “因为资源有限,利益冲突永存。”

  李逸尘的回答充满了现实的骨感。

  “殿下,臣今日需向殿下剖析几个更为根本的概念,或可助殿下看清这世间运转的底层逻辑。”

  “此乃臣早年于残卷中所得,姑且称之为‘生产资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李承乾脸上露出茫然之色。

  “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此乃何意?”

  这些词汇对他而言全然陌生。

  李逸尘知道必须用最浅显、最贴近这个时代认知的方式解释。

  “殿下,请随臣的思路。所谓生产资料,简单而言,便是人们用以创造衣食住行所需之物的根本依赖。”

  “譬如,农夫赖以耕种的田亩,工匠赖以制作的工具与原料,矿工赖以开采的矿山,乃至织女赖以纺纱的纺织机。这些,便是生产资料。”

  李承乾若有所悟。

  “便是营生之本?”

  “可以这么理解。”李逸尘点头,继续道。

  “而生产力,则是指人们利用这些生产资料,创造出物资财富的能力。”

  “譬如,一个农夫,使用耒耜,一年能耕种多少田地,产出多少粮食。一个铁匠,拥有一座炉灶、一把铁锤,一日能打造多少农具。”

  “这产出之多寡、效率之高低,便是生产力。”

  李承乾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所以,改进农具,兴修水利,便是为了提升这生产力?”

  “殿下圣明,一点即透!”李逸尘肯定道。

  “正是如此。改进曲辕犁,使之更省力深耕,便是提升了农耕的生产力。改良水力鼓风,使冶铁效率倍增,便是提升了工匠的生产力。”

  他稍作停顿,引入第三个概念。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相互关系。譬如,田亩归谁所有?是均田制下的自耕农,还是世家大族的庄园佃户?工匠是自由的匠户,还是依附于官府的奴匠?”

  “所创造的成品如何分配?是按劳所得,还是大部分被田主、官府征敛?”

  “这些围绕着生产资料归属和成品分配所形成的规矩、制度、身份,便是生产关系。”

  李承乾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仿佛三把钥匙,正在试图打开一扇他从未窥见的大门。

  他努力消化着。

  “如此说来……生产资料是根基,生产力是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规矩?”

  “然也。”李逸尘目光灼灼。

  “而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决定性的关联。一般而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具体形态。”

  “当生产力发生变化,旧有的生产关系便会与之产生矛盾,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他决定用历史来印证这个抽象的道理。

  “殿下请想,商周之时,为何行井田制,庶民集体耕作公田?因为那时农耕技术落后,木石之器,效率低下,非集体协作不足以生存,此乃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集体劳作的生产关系。”

  “而到了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大为提升,一个家庭依靠自身力量便可耕种更多土地,产出更多粮食。”

  “于是,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居家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主流。这便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之明证!”

  “管仲在齐国变法,奖励耕战,承认土地私有,正是顺应了此一大势,故能富国强兵。”

  李承乾似有明悟。

  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读过春秋战国史,知道井田制瓦解、各国变法图强,但从未有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如此清晰地揭示其背后的动力!

  原来历史的变迁,竟有如此冰冷而强大的逻辑在背后驱动!

  “再比如,”李逸尘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继续用历史事实冲击他的认知。

  “秦之所以能一统六国,凭借的不仅是商鞅的严刑峻法,更是其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解放了秦国的生产力,并塑造了与之匹配的、高效而残酷的生产关系——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将士,土地私有激励农夫,使得秦国的战争机器拥有了远超六国的物资保障和兵员动员能力。”

  “而秦二世而亡,原因众多,然其统一后未能及时调整过于严苛、只适用于战时动员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大一统帝国需要休养生息的生产力现状,亦是重要原因。”

  “徭役过重,刑律过酷,破坏了民间恢复和发展的生产力,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彻底崩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李承乾感到一阵心悸。

  他将秦的兴亡与这三个概念一一对应,只觉得以往读过的史书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变得鲜活而深刻无比!

  原来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其底层竟隐藏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博弈!

  “所以……先生的意思是,”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颤抖。

  “我大唐如今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乃至士农工商的格局,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它是由我朝当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殿下悟了!”李逸尘重重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正是如此。均田制意在保证大部分农夫拥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从而稳定税基、兵源。”

  “租庸调制则是与之配套的产品分配方式。这套生产关系,在立国之初,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因隋末战乱而遭到破坏的生产力,故有贞观之治的初步繁荣。”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然则,生产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口滋生,土地兼并渐起,均田制能否持续?”

  “随着边患增多,战事规模扩大,租庸调征收的物资能否满足庞大的军需?”

  “随着城市繁荣,商贸发展,现有的工匠制度和商业管理,是否又能充分释放其创造财富的潜力?”

  “殿下,如今的朝廷,只知通过发行债券这等手段,试图在‘分配’环节强行汲取更多资源,却未曾想过,若生产力本身没有质的提升,这等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那五十万贯债券所换来的,并非真正新增的财富,而是对未来财富的透支,必然引发信用危机!”

  李承乾彻底明白了!

  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俯瞰着大唐帝国的肌体与血脉。

  所有的焦虑、所有的困境,似乎都在这套框架下找到了根源!

  朝廷上下只顾着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拼命敛财,却忽略了财富的真正源泉——“生产力”的发展!

  “故而先生要孤掌控工部,鼓励匠作,提升农产……”

  李承乾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我大唐的生产力?”

  “正是!”李逸尘斩钉截铁。

  “唯有生产力得到切实的发展,粮食更多,布帛更足,器物更精,整个天下所能创造出的财富总量增加了,朝廷才能真正拥有丰沛的税基,百姓才能拥有富足的生活。”

  “到了那时,殿下所期望的‘让寒门读书’,才有了实现的物质基础——百姓家有余粮,方能供得起子弟脱产读书。”

  “朝廷府库充盈,方能设得起更多官学,资助得起更多寒门士子。”

  “否则,一切皆是空谈!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读书识字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奢侈!”

  他看着李承乾眼中燃烧起的火焰,知道太子已经抓住了核心,便继续深入,将话题引回最初的“阶级”代表问题。

  “殿下现在可知,为何臣说,您必须成为工匠乃至更广泛的依靠技艺与劳力创造财富者这一阶级的代言人?”

  李逸尘缓缓道。

  “因为,他们是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推动者和体现者!”

  “农具的改良,依赖于工匠的巧思和技艺。水利的兴修,依赖于匠人的设计和民夫的劳力。”

  “纺织的效率,依赖于织机的改进和织女的操作。”

  “甚至未来,若想开凿更艰险的道路,建造更宏伟的城池,抵御更强大的外敌,无不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而这一切,归根结底,依赖于这些匠人、农夫们的智慧和汗水!”

  李承乾只觉得豁然开朗,之前所有的迷雾都被驱散!

  他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世家门阀把持知识,垄断高级官职,他们的利益在于维持现有的土地占有和政治特权,他们并非“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甚至在土地兼并、隐匿人口方面,常常是阻碍。

  寒门士子虽有读书的渴望,但他们本身并非直接的财富创造者,他们的崛起,更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机会和资源的、更加富足和开放的社会环境。

  而这个环境的创造,恰恰依赖于“生产力”的飞跃!

  “所以……学生若想实现抱负,就必须依靠并扶持那些真正在创造财富、并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工匠,以及那些致力于改进技术、提升效率的农夫亦或是推广的商人?”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坚定。

  “殿下圣明!”李逸尘微微一躬。

  “这便是臣所说的布局未来。殿下现在扶持工匠,奖励农技,提升生产力,便是在为未来那个读书种子遍布天下的盛世,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您给予工匠地位和奖赏,他们便会将才智奉献于殿下,推动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寒门子弟才有机会读书。读书人多了,殿下才能获得足以抗衡世家门阀的新兴政治力量。”

  “朝堂力量对比改变了,殿下才能更有力地推行有利于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政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才是一条通往殿下理想彼岸的康庄大道!”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