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61章 太子有何事奏来?
  李承乾激动得站起身来,在殿内快速踱步,右脚踝的疼痛似乎完全被抛诸脑后。

  他脑海中思绪翻滚,将李逸尘所言的逻辑链条反复梳理。

  这是一个宏大的、环环相扣的战略!

  其眼光之长远,格局之宏大,远超他所接触过的任何经史子集或权谋策略!

  然而,兴奋之余,一股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他停下脚步,看向李逸尘,眼中充满了凝重。

  “先生,此策虽妙,然则……依先生所言,要推动这生产力真正实现大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恐怕需要……数十载,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吧?”

  他想到了改变农具、兴修水利、提升工艺,哪一样不是耗时费力?

  更何况还要改变人们轻视工匠的观念。

  “殿下所虑极是。”李逸尘坦然承认。

  “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往往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确实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更需要……政治上的绝对支持和稳定。”

  “这非一代明君所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您立下志向,并将其作为国策,代代相传。”

  “这,便是臣所说的‘漫长’。”

  他走到李承乾面前,目光恳切而坚定。

  “故而,殿下现在开始布局,正当其时。先在工部站稳脚跟,大力鼓励各项技艺革新,尤其专注于农事与水利等关乎民生的领域。厚赏工匠,提高其社会地位,让天下人看到,跟着太子殿下,凭着实干与巧思,同样可以光耀门楣,封妻荫子。”

  “同时,利用东宫之力,搜集、整理、推广那些行之有效的改良技术。”

  “哪怕一年只能让粮食亩产增加一斗,十年下来,积累的财富便足以养活数十万人口!”

  “这便是生产力发展的力量!”

  李承乾重重地吐出一口浊气,仿佛将胸中所有的迷茫和焦虑都吐了出来。

  他回到案前坐下,眼神已经变得清明而锐利。

  “学生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他低声说道,仿佛是在对自己宣誓。

  “以往学生只知在经史中寻章摘句,在朝堂上与人争权夺利,却不知这天下兴衰的根本,竟系于此生产力三字!更不知学生的理想,竟要着落在此处!”

  他抬起头,看向李逸尘,眼中充满了决绝和一种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释然。

  “先生今日教诲,如同再造。学生知道前路漫长,荆棘遍布。”

  “但既已看清方向,学生便不会退缩。这推动生产力发展之路,学生走定了!从工部开始,从奖励工匠、改良农具开始!”

  “孤要让我大唐的工匠,成为天下最受人尊敬的工匠!要让我大唐的土地,产出天下最丰足的粮食!”

  李逸尘很欣慰,他知道这一套理论对于一个即将成为帝王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不像是寻常人,知道了也就是知道了。

  顶多在看实物的时候角度有所不同。

  但是对于帝国掌舵之人来说,它却是控制航向的舵盘。

  次日清晨,天色未明,太极宫承天门外已有早到的官员在等候。

  李承乾身着太子朝服,站在百官之前,他的身影在熹微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

  右脚踝处传来的隐痛被他刻意忽略,他的目光越过厚重的宫门,望向那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眼神坚定。

  宫门开启,钟鼓齐鸣。

  百官依序而入。

  殿内,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下的目光扫过群臣,不怒自威。

  日常的政务一一奏报、议论、裁决,流程一如往日。

  李承乾静立于御阶之下,并未急于出列。

  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让他的请求显得不那么突兀,却又足以引起所有人重视的时机。

  终于,当工部尚书段纶出列,禀报今年将作监关于京畿地区官道修缮的预算及章程时,李承乾知道,机会来了。

  段纶奏毕,退回班列。

  殿内短暂安静了一瞬。

  就在宦官即将宣布下一项议题时,李承乾动了。

  他手持玉笏,稳步走出班列,面向御座,深深一揖。

  “父皇,儿臣有本奏。”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太子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太子有何事奏来?”

  “儿臣所奏,正与工部之事相关。”

  李承乾声音清朗,回荡在殿中,引得众臣纷纷侧目。

  “段尚书方才所奏官道修缮,利国利民。然儿臣近日深思,我大唐立国已近二十载,四海渐安,然欲求国力长治久安,万世不移之基业,仅凭现有之工巧技艺,恐难以为继。”

  “农具之利钝,关乎黎民温饱。器械之精粗,关乎军国强弱。水利之兴废,更关乎天下丰歉。工部所辖,实为国之命脉所系,其责重大,关乎国本。”

  他顿了顿,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探究的视线,其中不乏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深沉的目光。

  他提高了声量。

  “儿臣忝为储君,常思为父皇分忧,为社稷尽力。因此,儿臣恳请父皇,”

  他再次躬身,语气底气十足。

  “允儿臣全面辖制工部!儿臣愿亲自主持工部事务,务使我大唐之工艺,远超历代,让我大唐之仓廪,更加充盈!”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一阵低低的哗然在百官中扩散开来。

  太子请求具体管辖某个部门并非没有先例。

  但“全面辖制”工部,这意味着工部及其下辖的将作监、少府监、军器监等所有机构,其人事、财政、各项工程的审批与执行,都将归由太子直接管理。

  工部尚书、侍郎等官员需向太子负责。

  这几乎是将整个帝国的工程建设和技术制造体系,从皇帝的直接掌控中剥离出来,交给了太子。

  李世民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他身体微微前倾,他没有立刻回应,目光深沉地看着阶下的儿子。

  “太子,”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你有此心,朕心甚慰。工部事务繁杂,涉及国计民生,确需锐意进取之人掌管。”

  “然,全面辖制……非同小可。工部所司,上至宫室营缮、礼器制造,下至百工管理、山川修缮,乃至军械打造、屯田水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身为储君,学业、监国、礼仪诸事已是不轻,再总揽工部,恐精力不济。”

  李承乾听出了父亲的犹豫和拒绝之意。

  他早有准备,此刻并不气馁,反而抬起头,目光迎向李世民。

  “父皇明鉴。儿臣深知工部职责重大,正因其重大,儿臣才愿亲力亲为,为我大唐夯实根基。儿臣并非要独断专行,凡重大决策,自当禀明父皇圣裁。至于精力,儿臣年轻,正可磨砺,不敢言苦。”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他深思熟虑的筹码。

  “况且,儿臣既请此任,自有把握为父皇解一近忧。若父皇允儿臣所请,儿臣愿在三月之内,为内帑及民部,额外提供十万石……精盐。”

  “精盐”二字,他刻意加重了语气。

  刹那间,殿内安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承乾身上,充满了难以置信。

  就连一直垂眸不语的长孙无忌,也猛地抬起了头,眼中精光一闪。

  房玄龄捻着胡须的手停在了半空。

  李世民敲击扶手的手指倏然停下。

  他的身体不易察觉地坐直了一些,眸中闪过一丝极亮的光芒,但旋即又被更深沉的思虑所掩盖。

  十万石精盐!

  这不是粗盐,也不是带着苦味的矿盐,而是东宫特有的雪花盐!

  其价值远超同等数量的粮食。

  如今国库虽非空虚,但用度亦紧,对外用兵、赏赐功臣、赈济灾荒,处处需要钱帛。

  这十万石精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解太多燃眉之急。

  李世民的心动了。

  巨大的利益就在眼前,由不得他不心动。

  但他毕竟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深知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工部,看似不如吏部、民部、兵部那般核心,但其管辖范围极广。

  李世民在心中快速盘算着工部的权责。

  工部,其下有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四司。

  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包括城池土木、工役程式、京都营缮、材物采购、工匠管理等。

  屯田司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田。

  虞部司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

  水部司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皆总而成之。

  此外,还有直属的将作监,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署,负责宫室、陵寝、官廨、城郭等的具体营造。

  少府监,掌供百工伎巧之事,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负责宫廷所需服饰、器物、仪仗等的制造。

  军器监,掌缮造甲弩之属,按时输入武库。

  甚至各地的重要矿冶、铸钱监,也多在工部的业务指导范围之内。

  这确实是一个庞杂而关键的体系。

  将如此全面的管辖权交给太子,意味着太子将直接掌控大量的工程资源、工匠人力、部分屯田收入、山川林泽之利,乃至军器制造的一部分环节。

  太子府的势力将借此迅速渗透到这些实权部门,其能量和影响力会急剧膨胀。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到李承乾身上。

  他看到的是儿子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和一丝隐藏得很好的、志在必得的锐气。

  他在犹豫。

  一方面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和一丝对儿子成长的期许,另一方面是对权力失衡的担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警惕。

  殿内的群臣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决定。

  不少人心中翻江倒海。

  太子此举意欲何为?

  仅仅是为了做事?

  还是借此培植私人势力,巩固储君之位?

  那十万石精盐的承诺,是空头支票,还是真有依仗?

  若是后者,太子的手段就有些惊人了。

  良久,李世民深沉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殿中的寂静。

  “太子,你可知,工部事务,关系甚大。朕并非不信你,只是……”

  李承乾立刻接口,语气恳切而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务实。

  “儿臣明白父皇的顾虑。工部所涉,乃国之公器,儿臣绝不敢因私废公。儿臣请辖工部,只为做事,不为揽权。”

  “父皇若允,工部一切章程,儿臣必严格遵守。父皇若有何需要工部紧急办理之事,或是对某些工程另有部署,一切仍按父皇旨意行事,工部上下必优先办理,儿臣定当鼎力相助,确保无误!”

  这番话,既表明了态度,又给了皇帝一个台阶,暗示皇帝即使交出管辖权,依然可以保留最终的干预权和特定项目的指挥权。

  李世民目光闪烁,内心反复权衡。

  太子的条件太诱人,姿态也放得足够低。

  全面辖制,但保留皇帝的最终否决和干预权,这似乎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

  既能得到那十万石精盐,解决财政压力,又能借此观察太子的能力和真正的意图。

  看他是否真的能将工部事务打理得更好,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是为了“夯实国本”。

  或许,这也是对太子的一次考验。

  风险固然有,但收益也可能巨大。

  况且,以他李世民的威望和对朝局的控制力,即便太子真的在工部有什么异动,他自信也能随时收回权柄。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缓缓点了点头,声音沉稳而有力,传遍大殿。

  “既然太子有如此决心,又愿为朕分忧,朕便准你所奏!”

  他目光扫过工部尚书段纶等人。

  “即日起,工部及其所辖诸监署,一应事务,皆由太子全面辖制。工部诸卿,当悉心辅佐太子,不得有误。凡有重大决策,仍需报朕知晓。”

  “儿臣,谢父皇恩典!”

  李承乾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深深拜下。

  他知道,第一步,他成功了。

  “臣等遵旨!”段纶带领工部官员出列领旨,表情各异,有惊讶,有疑惑,也有几分审慎。

  朝堂上没有人出来反对,跟着太子似乎也不是不行,毕竟现在太子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怀着复杂的心情依次退出。

  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皇城。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