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手握实权、遵循旧例的重臣,另一方是根基尚浅却握有“实地调研”证据、背后站着太子的年轻官员。
空气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悄悄投向了御座上的皇帝,等待着他的裁决。
李世民能感受到那一道道目光中的压力。
他心中同样震惊于太子这套“方法论”所带来的实际威力。
几个小小的中下层官员,凭借实地走访得来的信息,竟然能在朝堂上,将一位尚书逼得如此狼狈!
他缓缓开口,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死寂,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和籴之价,关乎民瘼,确需慎重。民部所拟,虽有成例可循,然时移世易,亦当斟酌。”
他目光扫过唐俭和那几名年轻官员。
“此事,暂且搁议。民部会同京兆尹,重新核查京畿诸县粮价及民情,十日内再行奏报。”
没有支持任何一方,但让民部去重新核查,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态度。
唐俭脸色一白,躬身道:“臣……遵旨。”
他知道,陛下虽然没有明着支持那些小官,但自己的面子,今天算是折了。
而那几名年轻官员,虽然皇帝没有直接采纳他们的意见,但能逼得民部重新核查,已是前所未有的胜利!
几人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看到彼此眼中的兴奋与激动,齐齐躬身。
“陛下圣明!”
退朝的钟声响起。
百官怀着各异的心情,沉默地退出太极殿。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几人走在最后,脸色都不太好看。
如今,太子却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来自基层的、难以辩驳的具体事实。
这让他们这些习惯了在高层运作、依靠经验和权威决断的老臣,感到不适,甚至有些被动。
李世民独自坐在两仪殿内,手指揉着眉心。
今日朝堂之争,看似平息,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太子李承乾,不仅是在工部鼓励工匠,他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试图改造整个官僚体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而这种方式,因其立足于“实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煽动力,尤其对那些渴望建功立业、却又缺乏上升途径的中下层官员而言,更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李世民再次喃喃念道这两个词,眼神复杂难明。
他不得不承认,太子这一步,走得狠,也走得准。
只是,这股力量,一旦完全成型,脱离掌控,又会将这大唐的朝堂,引向何方?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仅来自日渐成长的太子,更来自这套他有些陌生,却又隐隐觉得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新规则。
魏王府,书房。
窗扉紧闭,将外界的光线与喧嚣隔绝开来,只余下室内烛火跳跃,映照着李泰阴晴不定的脸。
杜楚客坐在下首,面色同样凝重。
“殿下,如今的情势,与月前已大不相同。”
杜楚客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感。
“东宫‘深入基层’之风盛行,那些以往在家族中并不得志、依靠门荫混个闲职的官员,如今竟似找到了通天之梯,一个个以‘体察民情’、‘通晓实务’自居,在朝在野,声音愈发响亮。”
李泰烦躁地一拍桌案,震得茶盏轻响。
“本王知道!前番本王欲联合各家,共议应对东宫之策,那些老狐狸还瞻前顾后,说什么储君之位未定,不宜过早押注,以免引来父皇猜忌!”
“哼,如今倒好,那跛子不仅稳住了东宫,更弄出个什么‘太子党’来!这些人,如今是他李承乾的爪牙,日后就是他坐稳龙椅的执政根基!”
他越说越气,胸口剧烈起伏。
“那些世家,难道还看不明白吗?那跛子要奖励工匠,鼓励官员们下基层,这就是针对世家的!他今日能为了工匠打破士庶界限,明日就能为了寒门庶族,动他们世家赖以生存的根基——选官之权,土地之利!”
“那些个东宫属官,有几个是家中嫡系?”
“多是些旁支庶子!他们如今借着东宫的势起来,他日羽翼丰满,第一个要颠覆的,就是他们自己家族内部现有的权力格局!”
杜楚客深深点头,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
“殿下所言,直指核心。太子此举,看似在工部兴革,实则是釜底抽薪。”
“他绕过世家高门把持的常规晋升渠道,另辟蹊径,培养忠于他个人的新兴势力。”
“此消彼长之下,假以时日,世家若再想如现在这般影响朝局,恐是难上加难。各家掌事之人,如今想必已是如坐针毡,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李泰眼中厉色一闪。
“没错!本王就不信,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能坐得住!先生,你再去联络,不,这次本王亲自修书,邀约几家核心人物密谈!务必让他们看清,此刻已非争权夺利之时,而是关乎家族百年兴衰的生死存亡之秋!”
杜楚客躬身。
“属下明白。此一时彼一时,风向已变,想必他们此次,当能下定决心了。”
果然,不出李泰所料。
当崔、卢、郑、王等山东郡姓,以及韦、杜等关陇著姓的核心人物,再次被秘密聚集在一起时,气氛与上一次已截然不同。
没有了过多的试探与推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的焦虑和同仇敌忾。
“太子近来所为,着实令人心惊。”一位崔姓长者捻着胡须,眉头紧锁。
“鼓励匠作,已是非圣无法,如今更纵容属官妄议朝政,攻讦大臣,长此以往,纲纪何在?”
“何止纲纪!”另一位卢姓官员接口,语气激动。
“他这是要掘我等之根啊!若让那些泥腿子、操持贱业的工匠之流,凭借些许奇技淫巧便能获赏得官,我等诗书传家,累世清名,又将置于何地?”
“还有那些原本在家中无足轻重的子弟,如今攀附东宫,便敢对族中决策指手画脚,长此以往,家宅不宁,门风何存?”
担忧与愤怒在密室中弥漫。
李泰看着眼前群情激愤的景象,心中冷笑,知道火候已到。
他适时开口,声音沉痛而坚定。
“诸位长辈,非是本王危言耸听。若让太子顺利登基,以其如今显露之志,其所重用的‘太子党’,必将充斥朝堂。”
“届时,诸公家族恐非今日之景。为今之计,唯有联合起来,让父皇、让天下人看清,这位太子,是否真的如他如今所表现的那般贤明!”
密议之后,一股暗流开始在长安坊间悄然涌动。
关于太子李承乾过往种种不堪的传言,再次甚嚣尘上。
更有甚者,当初太子属官于志成遇刺重伤,险些殒命的旧案,也被重新翻了出来。
流言中虽未明指太子,但那含沙射影的意味,无不将矛头引向東宫,暗示太子排除异己,手段狠辣。
这些流言编织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表里不一、残暴阴险的太子形象。
与他近来在朝堂之上表现出来的沉稳干练、体恤下情形成了尖锐对比。
显德殿内,李承乾听着心腹宦官禀报外面的风言风语,脸色阴沉。
他挥手屏退左右,独自在殿内跛行,脑海中飞速复盘着最近的一系列举动。
开放东宫、纳谏、应对御史、发行债券、制盐、预言地动、辖制工部、鼓励工匠、引导官员下基层……
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但也确实让东宫的处境大为改观,甚至赢得了不少人心。
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如此凶猛的反扑来了?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工部之事上。
“是了……是孤对工匠的偏袒,对现有秩序的挑战,让他们真正感到了威胁。”
李承乾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他们可以容忍孤胡闹,可以容忍孤敛财,甚至可以容忍孤有些许贤名,但绝不能容忍孤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那套由他们制定并维护的等级秩序和利益分配规则。”
李承乾用了复盘的方法,想通了关键,轻松了不少。
这说明,他走的路是对的。
他采纳了李逸尘的建议,对坊间流言置若罔闻,仿佛全然不知。
每日依旧按时听政,处理政务,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部的革新事务中,对官员“下基层”之风也依旧鼓励。
东宫上下,稳如泰山。
而那些暗中推动流言的世家大族,很快便发现,他们精心编织的舆论攻势,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并未能如预期般掀起巨浪,动摇东宫分毫。
太子的声望,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因为其“沉稳大气”、“专注实务”的表现,又赢得了一些中立官员的暗暗赞许。
更让他们憋闷的是,随着东宫的沉默,民间关于“细犬卜卦精准预言地动”、“狸猫作诗明志”的神异传闻,以及太子近来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举措,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和讨论。
一种“太子系天佑,且勇于任事”的论调,悄然盖过了那些刻意抹黑的流言。
这一次的交锋,被东宫稳稳化解。
然而,李泰与世家联盟的第一次联手出击虽未竟全功,却也让双方意识到,彼此已是势同水火,再无转圜余地。
魏王府的书房内,李泰的脸色愈发阴沉。
他手中攥着一份刚送来的密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杜楚客垂手立于下首,室内一片死寂。
“又让他化解了……”
李泰的声音像是从齿缝间挤出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那些流言,如同泥牛入海,未掀起半分波澜。他依旧稳坐东宫,甚至……声望更隆。”
他猛地将密报揉成一团,狠狠掷在地上。
杜楚客默默拾起纸团,展开略看一眼,心中了然。
他叹了口气。
“殿下,此事急不得。东宫近来举措连连,皆切中时弊,又兼有‘神异’之事佐证,民间信服者众。单靠流言,恐难动其根本。”
“根本?什么才是根本?”
李泰骤然转身,眼中布满了血丝,连日来的焦虑与挫败感几乎将他吞噬。
“本王先前以为,联合世家,在朝堂在民间,双管齐下,总能找到他的错处,让父皇厌弃。可结果呢?”
“他在工部搞得那些名堂,什么‘鼓励匠作’、‘深入基层’,非但没引来父皇斥责,反倒让那些不得志的小官们趋之若鹜!”
“如今在朝堂上,几个微末小吏都敢仗着实地查访来的东西,开始顶撞朝中重臣了!”
“这叫什么?这叫积毁销骨!他是在一点点蚕食,蚕食旧有的规矩,也在蚕食本王的机会!”
他越说越激动,胸口剧烈起伏,声音也拔高了几分。
“那些世家,口口声声说已感受到威胁,愿意联手。”
“可他们出了什么力?散播流言?这等隔靴搔痒的手段,能奈他何?”
“他们终究是顾虑太多,怕引火烧身,不敢真正与东宫撕破脸!指望着他们成事,无异于痴人说梦!”
杜楚客见他情绪近乎失控,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劝慰。
“殿下息怒。世家之力,在于其盘根错节的影响与资源,在于朝堂之上的呼应。”
“此刻他们虽未尽全力,但联盟已成,此势不可废。”
“依属下之见,当下仍需借重他们,下一步,或可集中力量,弹劾东宫结党营私!太子党之势日盛,陛下雄主,岂能毫无芥蒂?此乃攻心之上策。”
“结党?”李泰发出一声嗤笑,带着浓浓的自嘲与绝望。
“先生,你难道看不出吗?父皇忌惮世家,远胜于忌惮所谓的太子党!”
“那些靠着东宫起来的寒门微吏,在父皇眼中,不过是无根浮萍,翻手即可覆灭。”
他喘着粗气,眼神变幻不定,一种疯狂的念头在心底疯狂滋长。
之前的种种手段,无论是结交朝臣,编纂《括地志》博取文名,还是联合世家制造舆论,都在李承乾接连不断的奇招、以及那份仿佛得到上天眷顾的运气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杜楚客看着他眼中那抹熟悉的偏执与狠厉再次浮现,心中暗叫不妙,试图做最后的挽回。
“殿下,纵然陛下对世家心存忌惮,然太子党势大,亦是事实。”
“只要我等谋划得当,证据确凿,未必不能引起陛下警觉。”
“与世家合作,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亦可不断施压,寻其破绽。望殿下暂息雷霆之怒,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呵呵……哈哈……”
李泰低笑起来,笑声由低转高,带着几分凄厉。
“本王还有多少时间可以‘从长’?眼看那跛子地位日益稳固,声望如日中天!”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