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彻底终结。
奋五世之辉,这场前所未有的乱世,终是随着辽国的湮灭而正式结束。
这对于整个九州的意义都是十分的不凡。
足足近三百年的光阴。
这片土地之上,已经葬送了太多太多的豪杰,同样也葬送了不知多少豪言壮志。
岁月终是会将这一切给冲刷殆尽。
就算有再怎么多的不甘,终是不可能影响到天下的大势。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虽然如今天下已然一统,但他此时的心情却仍是没有半分的轻松。
相反——
甚至要更加凝重许多。
历史,已然是再次有了变数。
大宋一统天下了!
自昔年顾瑾出山,赵匡胤出乎常理的将举国都托付给了顾氏之后,一切的发展便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迈进。
虽然顾易早就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心理建设。
但这也始终都会让他感受到一些不安。
历史的变动太大了。
如今的顾氏本来就一直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之下,一直都在依靠着他的微操来把控大局,加上了几代人的努力这才有了今日的局面。
这与以往相比本来就已经差了很多。
遥想昔年汉末之时,顾琛一人便扫平了整个天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当时的他手中甚至还没有成就点。
顾氏甚至都有着被灭族的风险在,但就是顾琛在短时间内便扫平了一切。
虽然顾琛的出现是因为道具。
但无论是炎汉末年也好,亦或是隋末之时也罢。
这其中的乱世也无需他进行过多的干涉,家族子弟们自行便会拨乱反正,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在短短时间之内便能配上时代豪杰扫平一切。
而如今呢.....
这可是整整五代人的努力啊!
虽然顾氏的影响包括势力都在不断的扩大,但这种人才上的凋零却始终都是让顾易有些不安。
思索之间,顾易也是自然而然的便在心中默默道了两个字。
“抽奖!”
下一刻,游戏的提示瞬间便弹了出来。
顾易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便选择了抽取十次。
还是那句话。
顾易如今其实并不差成就点。
多年的奋斗,虽然整个家族没有出现惊世的人才,但凭借着数量,以及以往人才所获得的成就,还是给他提供了不菲的成就点。
虽然这段时间以来,他使用“通灵玉”同样也消耗了一批成就点。
但如今的成就点也是直奔足足二百万而去!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了。
就算顾易亲自上手操控,也有着将近七次的机会。
只不过如今的局势于他而言并没有什么操控的必要,至于没有大规模的抽奖,也是顾易一直都有些担忧,毕竟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之下,他想留着成就点来应急。
天灾人祸....甚至还有着原本历史所带来的修正压力。
这一切都需要顾易来考虑。
但如今天下既然已经一统了,顾易那也便没有再一直忍着的必要了。
当前抽奖的幸运值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只差最后的百分之十,便可以保底获得一件天级乃至神级的道具。
顾易可从未忘了这茬。
至于之前一直为何忍着,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那便是一个阶段要去做一个阶段的事。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整个历史的变动一定会越来越大,这就注定了顾氏所面临到的危机一定会越来越多。
而越是如此,道具的重要性便被突显了出来。
顾易的眼光早已不只是放在了当下。
而是未来的千年。
若是当真再次抽到如天象卡那种甚至可以影响一场事关国本大战的道具。
这对于当前的顾氏而言,绝对可以算是一件保命的利器。
【抽奖成功。】
【恭喜宿主获得:凡级道具——药到病除符。】
【(凡)药到病除符:使用后,可指定一位家族成员,治疗其身上的病症。】
【......】
【恭喜宿主获得:凡级道具——气力符。】
【(凡)气力符:使用后,可指定一位家族成员,增加其气力,时效:一日,效果结束后,将会陷入短暂虚弱期。】
【.......】
一连串的提示相继弹了出来。
仍旧是一些早就已经喜闻乐见的凡级玄级道具为主,不过顾易却也没有丝毫的失望。
这些道具的品级虽低,但其效果却也极为的好用。
解决病重,增加气力.....
这些道具在此次的乱世之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然,他的目光自是会在第一时间便看到了最后。
【当前幸运值:100%】
(幸运值达到100%后,必得天级、神级道具。)
【恭喜宿主获得:神级道具——燮理敕令】
【(神)燮理敕令:执阴阳之衡,掌四时之序。
使用后,可于指定地域内,小范围调控天时气象,持续时间一年。
风起云涌、雷动雨落,皆在一念之间。
然天道有衡,每动用一次,需折损部分成就点,敕令所及,可引东风助火、召浓雾匿形、聚雷云断粮。】
一连串的提示看得人头皮发麻。
与先前第一次抽到的“天象卡”截然不同。
这燮理敕令虽然是同样能够操控天象,但却也有着不小的限制,显然是无法造成与天象卡那般大的场面,不过其在时间上却又有着明显的增强。
最关键的是——
这个道具完全可以根据顾易的想法而来。
“神级道具难不成全都是能够影响到天象的?”
顾易不由得便道了一句,对此次抽到的这个道具,既满意又觉着有些失望。
——人心不足蛇吞象。
顾易同样也难免这点。
他当然是想着能够抽到一个一劳永逸的道具,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如今的顾氏而言。
这次的燮理敕令倒也算是一个十分合适的道具了。
最起码,这将会成为顾氏的底牌之一!
“只可惜,这道具只能使用一次。”
轻轻的叹了口气,顾易随后便扫去了心中复杂的思绪,再一次将目光看向了整个天下。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九州虽是一统。
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民生、安定人心,显然并非易事。
流民亟待安置,田亩需要重新划分,而南北隔绝近三百年带来的习俗迥异、学问对立,乃至相互的轻蔑与仇视,这一切都需要来仔细的安顿。
不过好在,对于这一切,顾氏一族早有绸缪。
开封,垂拱殿。
一场关乎整个九州接下来发展的御前会议,此时已然展开。
顾霖的表情无比严肃,看着在场的众人,率先开口打破了寂静:“陛下,诸公。”
“如今疆域已合,然江南士子讽北人无文,北地儒生斥南人浮靡,更有甚者视我王师如仇寇。”
“此非刀兵能解之结。”
“臣以为,欲使天下真正归心,必先统一学问,确立根本。”
他环视在场重臣,继续道:“顾氏学院多年研习,融汇儒、法、兵、农乃至百工之要义,去芜存菁,成《顾学》十二篇。”
“其核心,在于经世致用与华夷共祖。”
“臣恳请,将《顾学》立为天下官学,各州县学、书院皆需讲授,科举亦以此为本。”
——直指核心关键。
这是顾霖一直在忙碌的事情,同样也是当前天下的最大问题。
百家争鸣确实有利于思想的跃迁。
但是在当前信息仍是闭塞的时代,这种学问上的不断冲突便注定会造成另一个状况,那就是思想上裂痕的无法修补。
若是在长久太平之下,这种事也就罢了。
倒也不是很难解决。
但如今,天下可刚刚结束了乱世。
各地学子不同的思想,就一定会造成很多的麻烦,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统一一个思想出来。
当然,这也并非是要限制百家争鸣。
而是要定下一个官学!
而对于当今的大宋而言,最为合适的自然是顾氏一直所履行的《顾学》。
其实这些年来,《顾学》早就已经经过了数代的迭代变迁,相比于顾康昔年立学制时已然是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还涉及到了民族融合的种种。
不过其中关键。
却仍是以实用以远鬼神为主。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
群臣对此倒也不算特别意外,相互讨论了片刻后,便纷纷开口。
“顾公所言极是!”
李纲出列附和:“百家争鸣固是盛景,然于立国之初,思想纷杂则民心涣散。”
“《顾学》兼收并蓄,不废百家之长,而能凝练核心,导人向治。”
“若能推行,可收潜移默化之效,使天下士子知所趋同,十年之后,人心必附。”
“不错。”
一旁的宗泽也是缓缓点了点头:“学问不一,则法令难行。”
“与其让各地固守旧学,滋生门户之见,不若以《顾学》定于一尊,明确忠君爱国、务实进取之义。”
“此乃奠基万世之业。”
一声声的附和声不断响起。
对于此事,群臣自然是不会拒绝。
《顾学》本就是大宋的官学,而且最关键的是,随着大宋的不断强盛,这些年来《顾学》的种种在整个天下也是愈发的盛行。
此事不会影响到任何人的利益,又有谁会拒绝呢?
但随之而来的一件事便不同了。
此事,几乎关系到了所有人的利益。
——迁都!
这同样也是迫在眉睫之时。
开封的地势问题其实早在顾峻之时便已经突显了出来,虽然后续有过修补,可如今既然已经统一了整个天下,那自然还是要考虑迁都之事。
果然,一提到此事。
群臣的议论声顿时便大了几分。
仍是李纲率先开口,他眉头紧锁,语气沉重:“顾公!当今之势,开封......确已不堪重负。”
“自一统以来,京城人口愈发臃肿,漕运压力日增,每年数百万石粮草由东南溯流而上,其间损耗、民夫征调,已是国用之大患。”
“此乃经济之弊。”
他话音刚落,掌管刑狱的一位大臣立刻补充:“不仅如此,开封位于平原腹地,无山川之险。”
“昔日为抵御辽国,便需常驻禁军,耗资巨万。”
“如今天下虽统,然北疆漫长,草原新附,潜在之敌犹在。”
“将全国之枢置于此四战之地,一旦有警,则全局震动!”
“此乃军事之危。”
另一位出身北地的官员也慨然陈词:“陛下,顾公!”
“下官斗胆!
“开封之格局,终究是中原之都,而非天下之都!”
“朝廷久居于此,目光难免局限于传统汉地,于新纳入之河西,乃至更远的疆土,常有鞭长莫及之感。”
“长此以往,恐生隔阂,不利融合。”
“此乃政治之短!”
一个个大臣几乎皆是马不停蹄的开口。
而随之而来的反对声也是响起。
一位世居开封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顾公!诸公!”
“开封乃太祖所定之都,百年繁华,宗庙社稷皆在于此,岂可轻言放弃?”
“且营建新都,劳民伤财,动摇国本,万万不可啊!”
“王公此言差矣!”宗泽声若洪钟,立刻反驳,“正因为心系社稷,才更需谋万世之安!”
“岂能因循守旧,坐视弊端而不改?”
“昔日太祖定都开封,乃时势所迫。”
“如今时势已变,我辈自当有超越前人之魄力!”
“不错!”
有人连声附和:“依我看,且不如迁都去河北之地,巨鹿乃是九州圣地,顾氏经营千年,有顾氏在,社稷定会安康!”
殿内顿时陷入更为激烈的争论。
各方引经据典,言辞交锋,看似都在为国谋划,字字句句关乎江山社稷、军事经济。
——但实则,皆是因为利益。
迁都之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则无异于将维系帝国百年的权力与财富格局连根拔起,重新分配。
那些世代居于开封,拥有无数田宅、商铺、人脉的旧有勋贵和官僚而言,迁都便意味着他们百年来积累的、以开封为中心的地缘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
他们在开封的庞大产业价值将一落千丈,在故土经营的政治网络也将效力大减。
这无异于剜却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其反抗之心最为激烈。
而依托漕运牟利的东南士族与相关官僚集团而言,都城一旦北迁,对东南漕粮的依赖必将大幅降低。
这条流淌着金银的经济命脉一旦萎缩,他们的滚滚财源与借此获得的政治影响力便将随之枯竭。
因此,他们或明或暗,同样也必是迁都的坚定反对者。
而对于出身北地、或在北方拥有势力的官员,以及渴望在新朝建立功业、打破旧有格局的进取之士而言,迁都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都城北移,政治重心随之转移,他们熟悉北方事务、或在北方拥有根基的优势将得以凸显。
更深一层,这亦是故土与新域的争夺。
人心向来就是如此。
当外部的威胁不存在之后,朝堂内部的争斗便会自然而然的开始。
一时间,垂拱殿内,嘈杂之音不断。
顾易同样也在默默看着这一幕。
他当然是明白这些人的心思,但同样也十分清楚迁都之举是势在必行的。
至于有人提出的迁都去河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顾易原本并不懂地势能够带来的各种变化,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成长下来,他也能看出些许状况。
河北之地,既无扼守北疆、贯通南北的战略价值,同样不利于漕运。
这显然是和当今的九州背道而驰。
有人想要借顾氏之名谋求自己的利益,他当然不可能这样做。
换句话来说——
当今的顾氏,还需要一个王朝的都城来增大自己的利益嘛?
此事就是百害而无一利!
但要说真正迁都到哪里,此时的他同样也是有些犹豫。
其实顾易最为想的其实是应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南京。
至于其中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那就是定都应天府附和如今大宋的种种趋势。
无论是漕运也好,亦或是拓海也罢。
江南之地都有着自己的优点。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着风险,但万事又怎么可能能够百利而无一害呢?
在一国之都面前。
这种事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对此顾易也并没有想去直接干涉的想法,如今大宋的这些人能力并不差,虽然四方皆是在争,但只要有着顾霖,这些人显然是不可能做出什么错误的选择。
而且相比于这些人而言,顾易可不觉着自己如今已经成长到了超过他们的地步。
这种事,还不值得他来干涉!.......
.......
(Ps:月末了,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