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殿内,檀香的气息尚未完全散去。
李世民负手立于窗前,目光落在殿外渐沉的暮色中。
玄真人方才告退,那道消瘦的青袍背影似乎还残留几分无奈。
皇帝要他炼制丹药,他终究是应下了。
纵然心中秉持道法自然,深知金石之险,然天子之命,煌煌如天,由不得他这方外之人全然拒绝。
“丹鼎之事,凶险未卜……然陛下春秋鼎盛,龙体康健,或可藉此探求养生之辅,未尝不可……”
玄真人最终俯首的话语犹在耳边。
李世民知道,这已是这位颇有清名的道人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他并非全然笃信长生,帝王功业,山河社稷,才是他心之所系。
只是……人至中年,近年来偶感精力不似从前,对那渺茫的延年之机,终究存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念想。
这念头一起,另一道身影便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太子背后那个若隐若现的“高人”。
此人能教太子权谋,能测天机,其智近妖。
若他……若他对丹道养生之术亦有涉猎,或是能有更为稳妥、更高明见解?
李世民眸色深沉,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
他躁动的心绪稍稍平复。
此事急不得,需寻个恰当的时机,与高明好生谈一谈。
或许,能从高明那里,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王德趋步入内,躬身禀报。
“陛下,工部段尚书遣人来报,言及将作监下属一名匠户之子,年方十五,近日竟解决了弓弩院久悬未决的一处机括联动难题,使得新制神臂弩的上弦速度提升了半息,且更为省力。”
李世民闻言,眉梢微挑,转过身来。
工部……自太子辖制以来,倒是颇有些新气象。
他淡淡道:“哦?十五岁稚子,能解弓弩院大匠都束手之难题?可知其详?”
王德忙道:“回陛下,具体机巧,来人语焉不详,只说是那孩子观摩其父劳作,偶得灵感,以一套极精巧的连杆与偏心轮组替代了原先部分结构。段尚书已初步验看,确认有效,特此报知陛下与太子殿下。”
“连杆……偏心轮……”
李世民低声重复,这些词对他而言有些陌生。
但“神臂弩”、“上弦提速”、“省力”这几个词却听得明白。
军国利器,丝毫改进都殊为不易。
他微微额首说道:“知道了。太子那边,想必已得讯息?”
“应是如此。报信之人言道,段尚书已同时遣人往东宫呈报。”
李世民不再多问,挥挥手让王德退下。
心中那关于“高人”与丹药的思绪暂且压下,工部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倒让他对太子近日所为,又添了一分考量。
效率,实绩,这才是眼下最实在的东西。
东宫,显德殿。
烛火通明,李承乾正伏案批阅着由新法分类好的文书。
赤色标签的边镇军报已处理完毕,黄色标签的几份御史弹劾也做了朱批,此刻他正专注于青色标签的钱粮审计文书。
新法施行后,效率确然提升,往日需至深夜方能理清的案牍,如今黄昏时分便可大致处理停当。
就在他刚批完一份关于漕运损耗的奏报时,殿外传来窦静略带兴奋的声音:“殿下!工部有好消息!”
李承乾抬起头,揉了揉因久跪坐而微感酸胀的右腿脚踝:“进来说。”
窦静快步走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躬身道:“恭喜殿下!刚接工部段尚书急报,将作监弓弩院一名姓赵的老匠人,其幼子赵小满,年方十五,竟自行琢磨出一套巧法,改良了神臂弩的蹬踏上弦机构。”
“经测试,确能提升上弦速度,且更省力!段尚书已亲自验看,确认无误!”
“哦?”李承乾眼中骤然亮起光芒。
“此言当真?十五岁的孩子?”
“千真万确!段尚书信中言之凿凿,言道此子平日沉默寡言,唯好观摩其父及诸位大匠劳作,常于沙地上划写些旁人看不懂的图样。”
“此次便是他根据平日所见,提出以数根长短不一的铁杆与几个偏心轮组合,替代了原先那处颇为费力且易损的联动结构。”
“好!好!好!”
李承乾连说三个好字。
“孤日前在工部立规,果然见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此等璞玉之才!”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萌发新芽,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兴奋之余,他立刻想到一人,心头没来由地一紧。
先生已被父皇召去两仪殿两日了……虽说只是整理文书,定立章程,可父皇会不会借此将先生留在身边?
如今东宫势头正盛,先生又是自己最为倚重的臂助……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野草般滋生,让他方才的兴奋彻底冷却了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焦虑。
他踱步至窗前,望着宫墙外渐浓的夜色,眉头微蹙。
过了片刻窦静退出殿外,只剩李承乾一个人深思。
父皇是雄主,权衡之术炉火纯青,在此时强行调走自己身边得力的属官,实属不明智。
但……万一父皇真的看中了先生的才华呢?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无论如何,需得尽快见到先生。
仿佛是为了回应他的期盼,殿外忽然传来内侍的通传声。
“殿下,司仪郎李逸尘求见。”
李承乾霍然转身,脸上瞬间阴霾尽扫,甚至带上了急切的喜色。
“快宣!”
李逸尘步履平稳地走入殿内,风尘仆仆,但神色依旧沉静。
他依礼参拜:“臣李逸尘,参见殿下。两仪殿文书整理事宜已初步完结,臣特来复命。”
“先生快快请起!”李承乾几乎是抢步上前,虚扶一下,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先生回来便好!两仪殿事务可还顺利?父皇……没有别的吩咐?”
他终究还是没忍住,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李逸尘起身,迎上太子隐含担忧的目光,心下明了。
他微微躬身,语气平稳。
“回殿下,两仪殿事务已了,陛下亦已恩准臣返回东宫本职。陛下只是对文书新法多有垂询,并命臣拟定细则,并未言及其他。”
闻听此言,李承乾一直悬着的心才彻底落回实处,长长舒了口气,脸上绽开真切的笑容。
“如此甚好!孤还担心父皇会借故多留先生几日呢!”
他语气中的庆幸毫不掩饰,随即又兴致勃勃地道,“先生回来的正是时候!工部刚传来一桩大喜事!”
他便将匠户之子赵小满改良神臂弩之事,原原本本、绘声绘色地告诉了李逸尘。
李逸尘静静听着,当听到“连杆”、“偏心轮”、“提升上弦速度且省力”时,他平静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极细微的波澜。
这描述……听起来很像记忆中宋代才趋于成熟的一些机械联动原理,尤其是应用于弩械方面的改进。
虽然具体结构他无法凭空想象,但核心思路是相通的——利用简单的杆件和偏心轮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省力或增速的效果。
“殿下,此子所献之法,听起来确实巧妙。”
李逸尘开口道,“若能证实有效,于军国利器乃是实打实的助益。看来殿下鼓励工匠革新之策,已初见成效。”
“是啊!”李承乾抚掌笑道。
“孤心甚慰!已命窦静即刻拟文,擢升其父赵铁柱为将作监丞,秩从八品下!赏绢百匹,钱五十贯!”
“其子赵小满,虽年幼,然功不可没,特许其随父入将作监学习,享匠人头份钱粮!待其成年,再行考绩定职!”
唐代工匠体系,除管理官员外,工匠本身亦有等级,大致分为都料,也就是匠头,匠、工、徒等等。
匠人头已是有一定技艺、可独立带徒的工匠,待遇远超普通杂工。
太子此举,无疑是破格厚赏,尤其是将其父直接由普通匠人提升为监丞,跨入了官的行列,堪称一步登天。
李逸尘点头:“殿下赏罚分明,信守承诺,天下工匠闻之,必当效死力。”
“只是……”李承乾略显遗憾地叹了口气。
“学生本想亲自去见见那对父子,当面嘉奖,奈何今日还有几份紧要文书需即刻批复,恐抽身不得。”
他看向李逸尘,目光恳切。
“先生既已回宫,可否代学生一行,前往将作监弓弩院,宣示赏赐,并代学生勉励那赵小满?学生亦想听听先生亲眼所见,此子究竟如何。”
“臣,领命。”李逸尘没有推辞。
他对这个能提前数百年触碰到某些机械原理的孩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翌日清晨。
将作监弓弩院,位于皇城东南隅,毗邻少府监。
院内几处关键工坊锤击声、打磨声、工匠们的议论声混杂在一起,透着一股不同于文翰之地的蓬勃生气。
在一间专司神臂弩组装的工坊内,气氛更是热烈。
工匠们围着一架经过改装的弩机,指指点点,脸上满是惊叹与兴奋。
人群中央,是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穿着半旧褐色短打的中年汉子,他便是赵铁柱。
此刻,他正搓着一双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大手,激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在他身旁,站着一个身形瘦小、面容稚嫩的少年,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衣角,似乎对周围的注目感到十分不安,这便是赵小满。
当李逸尘在东宫属官和工部一名主事的陪同下,踏入工坊时,喧闹声瞬间平息下来。
工匠们纷纷退避躬身,让出一条通路。
“这位是东宫司仪郎李逸尘李大人,奉太子殿下令旨,前来宣赏!”
工部主事高声宣布。
赵铁柱浑身一颤,拉着儿子就要跪下。
李逸尘上前一步,虚扶道:“赵监丞不必多礼。太子殿下听闻你父子立此大功,心甚喜悦,特命本官前来嘉奖。”
“监……监丞?”赵铁柱愣住了,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周围的工匠们也发出一片低低的哗然。
李逸尘微微一笑,展开手中谕令。
“太子殿下谕:匠户赵铁柱,敦朴勤勉,教子有方,其子小满,颖悟巧思,改良弩机,有功于国。特擢升赵铁柱为将作监丞,秩从八品下,赐绢百匹,钱五十贯。”
“赵小满,特许入将作监习艺,享匠人头份,以示殊荣。望尔等父子,再接再厉,不负期许。”
谕令念毕,工坊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惊叹和羡慕之声。
监丞!
那可是有品级的官身了!
虽然只是从八品下,但对于世代为匠、地位低微的赵家而言,不啻于一步登天!
从此脱离纯匠籍,有了官身,子孙甚至有了参加科举的渺茫希望。
赵铁柱已是热泪盈眶,拉着尚在懵懂中的赵小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东宫方向连连叩首,声音哽咽。
“小人……赵铁柱,谢殿下天恩!”
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只能用最朴素的叩首来表达内心的狂喜与感激。
周围的工匠们眼神火热,他们亲眼看到了太子殿下是如何说到做到,重赏功臣!
以往,匠人的技艺改进,功劳往往被上官侵占,能得几句口头嘉奖已属难得,何曾见过如此直接、如此厚重的赏赐?
一股强烈的、想要钻研、想要立功的欲望,在每个人心中熊熊燃烧起来。
李逸尘让人将赏赐的绢帛和铜钱抬上来,那实实在在的财富更是刺激着所有人的眼球。
他勉励了众人几句,无非是“殿下重实学、赏功劳,望诸位潜心技艺,效仿赵氏父子”云云。
待场面稍定,李逸尘的目光落在了始终低着头、显得有些局促的赵小满身上。
“你便是赵小满?”李逸尘的声音放缓了些。
赵小满怯生生地抬起头,飞快地看了李逸尘一眼,又立刻低下,小声应道:“是……是俺。”
“不必害怕。”
李逸尘走近几步。
“太子殿下对你很是赞赏。你能否与我讲讲,你是如何想到要改良那处机括的?又是如何想出用连杆与偏心轮的法子?”
赵小满似乎更紧张了,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嘴唇嗫嚅了几下,却没说出完整的话。
赵铁柱在一旁急得不行,忙替儿子回答。
“回李公的话,这小子从小就闷,就爱看俺们干活,没事就在地上瞎划拉。”
“前些日子看俺组装这神臂弩,老是抱怨那处蹬踏费劲,还容易坏。他就蹲在那儿看了好几天,然后就跟俺说,能不能用几根铁棍子,像……像井台上的辘轳架子那样,换个法子连起来试试……”
李逸尘点点头,没有催促,而是对赵铁柱和工部主事道:“我想单独与这孩子聊几句。”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